【低地震風險】遠離地震帶!8大旅遊地區介紹
日本地震頻繁,加上近期出現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傳聞或預言,令不少人打算去日本旅行的人感到擔憂。如對地震感到憂慮,還可以考慮到哪些地方旅遊?旅遊保包唔包?本文整合地震帶資訊、精選多個低地震風險地區,助你了解更多,計劃一趟安心愉快的旅程。
全球主要地震帶
地震是由地殼板塊移動引起的自然現象。判斷一個地區地震風險高低的主要依據,就是該處是否位於活躍的板塊邊界。全球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 環太平洋地震帶
這是全球分佈最廣、地震最頻繁的地震帶,由太平洋西部的阿留申群島,經過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印尼,一直延伸到紐西蘭。 東面則從阿拉斯加開始,沿著北美和中南美洲的西海岸,直到安第斯山脈南端。
- 歐亞地震帶
這地震帶從歐洲的地中海區域(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向東延伸,經過中亞、喜馬拉雅山脈,然後向南經中國的橫斷山脈、緬甸、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最終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
- 中洋脊地震帶
主要分佈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的海底山脈區域。雖然這個地震帶的範圍很廣,但地震頻率相對較低。
8 個低地震風險地區
哪些地方較少發生地震?如位處大型板塊內部,遠離主要地震帶,地殼通常更為穩定,地震活動也相對少且強度較弱。以下為普遍被認為具有較低地震風險的國家或地區:
1. 新加坡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穩定的板塊,遠離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等主要地震活躍區,當地沒有大型活躍斷層,地殼活動極其微弱。
新加坡幾乎沒有發生過本地地震,就算周邊印尼等國家發生強震,新加坡的高樓可能輕微晃動,但極少造成實質破壞。全球地震災害評估計劃(GSHAP)將新加坡列為地震風險最低的國家之一。
2. 澳洲
澳洲位於地質穩定的板塊內部,大部分地區地殼活動非常穩定,尤其是悉尼、墨爾本、布里斯本等主要城市。雖然偶爾會發生小規模的有感地震,但破壞性地震極為罕見。部分地區(如西南部和東南部)相對活躍,但整體風險仍遠低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延伸閱讀:【澳洲 ETA 懶人包】旅遊簽證申請教學 + 防騙貼士
3. 巴西
巴西大部分國土位於巨大的南美洲板塊內部,遠離板塊邊界。歷史上亦極少有破壞性地震記錄,即使發生地震,也多為淺層、規模較小的無感地震。
4. 北歐:瑞典、芬蘭、挪威
北歐國家包括瑞典、芬蘭、挪威,位於古老而穩定的地質區域,板塊內部活動極少。而北歐大部分地區被歸類為「極低」地震風險區,幾乎不發生有感地震。偶爾會有一些由冰川消退引起的「冰後反彈」微震,但規模極小,不具破壞性。
延伸閱讀:【歐盟航班索償】歐遊必知 EU261/2004︰往返歐盟國家航班延誤/取消 可賠償高達 600 歐元!
5. 中東:卡塔爾及阿聯酋
卡塔爾、阿聯酋位於相對穩定的阿拉伯板塊內部,遠離主要板塊交界處。過往亦極少有本地強震記錄,即使鄰近地區發生地震,也只是輕微有感。
延伸閱讀:【日本地震】香港出發日本遇上地震? 5大app傍身及旅遊保險tips
6. 捷克
捷克位於歐洲中部,位處歐洲其中一個最古老、最穩定的地質區域。它與活躍的板塊邊界距離較遠,本土亦沒有大型活躍斷層。捷克過去幾乎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記錄,近年監測到的地震多為極微弱的無感地震。
7. 法國
法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巴黎所在的巴黎盆地,同樣位於歐洲其中一個最古老、最穩定的地質區域,地殼活動極其微弱。而且巴黎距離活躍地震帶較遠,地震活動極為罕見且通常規模很小,歷史上幾乎沒有因地震造成重大破壞的記錄。
8. 馬爾代夫
馬爾代夫由約 1200 個珊瑚島組成,位於穩定的印度洋板塊上,遠離活躍的板塊斷層。其地質結構相對平穩,受地震活動影響極小。雖然當地地震機率不高,但仍然要留意有機會因為周邊地區強震而引發海嘯。
評估地震或天災風險
如擔心旅遊遇到突發地震,可以選擇前往低地震風險地區。但仍要注意以下幾項:
- 地質穩定性並非絕對:即使是低風險地區,也可能存在局部的微小斷層活動,或受到遠距離強震的輕微波及
- 其他自然災害:低地震風險不代表沒有其他自然災害
旅遊保險包唔包?
一般旅遊保險都會就自然災害如地震而引致的行程取消或延誤提供保障。不過,如你在地震發生後才購買保險,這類已知的天災一般都不包括在保障範圍內。確定行程後,記得盡早投保。
擔心突然發生地震打亂旅行計劃?一份全面的旅遊保險便能讓你更安心出發。「Avo全球暢行旅遊保障」不僅能覆蓋因地震等自然災害導致的行程延誤或取消,還可提供行李損壞或被竊、參加水上/冬季運動等保障,讓你無懼突發變卦,盡情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