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肘】是什麼?認識位置、症狀與預防|附簡易自測法
有時手肘內側會隱隱作痛,提重物、握拳、甚至用滑鼠都不太舒服?不少人以為只是太累,其實你可能正受高爾夫球肘困擾。這種疼痛其實是日常反覆使用前臂肌肉所造成的,不只是運動員才會有。無論你是上班族、家庭主婦還是運動愛好者,都可能遇上。
本文將帶你認識高爾夫球肘,包括其位置、症狀、恢復時間與常見治療方式,幫助你掌握緩解與預防之道!
甚麼是高爾夫球肘?
高爾夫球肘(Golfer’s Elbow)是指手肘內側的肌腱發炎,醫學名稱為「肱骨內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它是一種因長期重複使用手腕和手肘所造成的肌腱勞損,特別常見於需要頻繁抓握、扭轉手腕,或反覆彎曲手肘的動作中。
雖然名字裡有高爾夫,但其實不只高爾夫球員會受此困擾。像是經常使用滑鼠、搬重物、打網球,甚至長時間煮飯洗碗的家庭主婦,都可能出現類似問題,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肌肉傷害。
延伸閱讀:【肌肉拉傷】與扭傷大不同!了解成因、嚴重程度、急救與治療方案
高爾夫球肘的位置在哪裡?
高爾夫球肘的疼痛通常集中在手肘內側,也就是前臂肌肉連接到肱骨內上髁的地方。這個部位是控制手腕彎曲和握力的關鍵,因此當這些肌肉過度使用,就容易導致肌腱發炎。
高爾夫球肘症狀
高爾夫球肘的症狀大多是漸進出現的,初期可能只是隱隱作痛,之後在日常活動中會越來越明顯,常見包括:
- 手肘內側酸痛,活動時會加劇
- 握力變弱,容易手滑或握不緊東西
- 手腕彎曲時會有不適感,早上特別僵硬
- 偶爾會有灼熱或刺痛感,甚至擴散到前臂
如果沒有得到妥善治療,肌腱可能會持續退化,對日常生活造成更大影響。
一招簡單辨別高爾夫球肘
想初步自我檢查,可以試試以下幾個動作。若其中一項讓你感到手肘內側痛,有可能就是高爾夫球肘:
- 握拳或提東西(像水壺、鍋鏟)時會痛
- 手肘內側按壓有壓痛感
- 扭毛巾或開瓶蓋時疼痛加劇
- 手腕向下彎時覺得無力或有刺痛感
若這些動作引起不適,建議儘早就醫檢查,由骨科或物理治療師確認是否為高爾夫球肘,並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越早介入,康復效果越理想,也能避免情況惡化。
高爾夫球肘與網球肘有何不同?
「高爾夫球肘」、「網球肘」……這些名字你可能都聽過,但很多人其實分不清它們的差別,甚至以為只是叫法不同。其實,如果你經常重複使用雙手、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又缺乏休息,很容易引發各種上肢肌腱勞損,而網球肘(Tennis Elbow)和高爾夫球肘(Golfer's Elbow)正是最常見的兩種重複性肌腱炎。兩者雖然都是因為重複動作造成,但疼痛的位置和影響的肌肉群卻不一樣。
高爾夫球肘治療方法
高爾夫球肘多數情況下可透過非手術方式改善,治療成功率高達 90%。以下是常見的保守治療方式:
1. 冰敷或熱敷
- 急性期:剛受傷或發炎較嚴重,常伴隨腫脹、紅熱及明顯疼痛。建議冰敷,每次15–20分鐘,每天2–3次,有助降低發炎和減輕疼痛
慢性期:炎症減退,疼痛變為持續或間歇性。建議熱敷,透過溫熱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肌腱和肌肉修復
2. 配戴護肘
使用矯形支架可減輕肌腱壓力,穩定患部,預防進一步拉傷。
3. 物理治療
透過伸展與強化前臂肌群、超聲波或衝擊波治療,有助於減少發炎及促進肌肉修復。
延伸閱讀:【物理治療】超聲波 / 衝擊波 / 干擾波原理、過程、費用一覽
4. 消炎止痛藥(NSAIDs)
短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有效減輕疼痛與發炎,但應遵循醫囑使用。
5. 手術治療(少數個案)
若保守治療超過 6 個月仍無改善,醫師可能建議進行手術,修補或清除受損肌腱。但術後仍需配合復健。
如何預防高爾夫球肘?
不良姿勢會悄悄傷害你的手肘。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留意平時的姿勢與習慣。以下是幾個簡單實用的小貼士:
1. 調整工作環境
經常使用電腦的人可調整椅子與螢幕高度,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與鍵盤,減少前臂壓力。
2. 減少重複性動作
像長時間打字、滑手機、搬東西等,建議中途安排短暫休息,讓手腕與手肘放鬆一下。
3. 搬重物時分散施力
避免單靠手臂發力,改以全身力量(腿部與腰部)帶動,減輕手肘負擔。
4. 運動前做好熱身
打球或進行上肢運動前,請記得拉筋熱身,尤其針對手腕與前臂肌群。
高爾夫球肘不僅影響手肘功能,有時也會讓日常生活變得困擾。及早接受專業醫師的檢查與指導,才能對症下藥,避免病情惡化。 Avo OutpatientGuard 門診保障涵蓋多達 100 次門診服務,適用於專科診所、中西醫門診及物理治療,每年還提供一次牙科保健,貼心守護你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