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留意大腸癌症狀 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常出現於結腸及直腸內壁,由瘜肉基因突變形成惡性腫瘤而成。瘜肉原本屬於良性增生,多數對人體無害,但若遲遲未有察覺並及時摘除,則有可能變為惡性。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又易與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而令患者延誤診斷。
本文為大家拆解大腸癌成因及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體重驟變、大便隱血等),並提供大腸癌篩查合資格人士、大腸癌篩查流程等相關資訊,讓你更易察覺早期大腸癌形成及了解大腸癌相關風險因素,以採取相應措施(如摘取大腸瘜肉)或多加預防,減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常見大腸癌症狀
初期大腸癌可以全無症狀。如發現身體出現以下大腸癌先兆及症狀,特別是出現多於一種大腸癌症狀並已持續超過數星期,建議盡快求醫進行詳細檢查。排便習慣改變大腸瘜肉發生癌變將會直接影響腸臟功能,令大腸無法再有效吸取水分,以及排出廢物。因此,如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或出現以下問題,便要多加留意︰
- 便秘超過三天
- 有強烈便意但又無法排便
- 大便後仍覺得得去不乾淨
- 腹瀉超過一天
- 大便形態改變,如變細、呈鉛筆狀或水狀
- 大便帶黏液及膿
- 血便、黑便
- 突然無法控制要排便
腹部不適及疼痛
大腸位處腹部,出現腸阻塞便會造成排氣困難,導致脹氣、脹痛及腸痙攣(腸抽筋)等問題。痔瘡、腸易激綜合症、精神壓力等其他原因都可引致類似症狀,因此判斷時可先排除這些相關情況。如過往沒有出現這些情況,而且每次都持續甚久,則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了。
血便
出現深紅色或黑色大便可以是痔瘡所致,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症狀。一方面有機會是大腸瘜肉或大腸癌腫瘤受糞便摩擦而流血,令血液依附在糞便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直腸出血的徵兆,絕不能忽視,應立刻求醫。好消息是,大便隱血可經由大腸癌篩查識別,建議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及大腸癌腫瘤以作相應治療。
持續疲勞
即使休息足夠,仍然感到睏倦?感到虛弱無力,時時面色蒼白?慢性疲勞相對其他大腸癌症狀或許較不明顯,卻可能是身體出現癌細胞、消耗身體能量的結果。另外血便背後的腸臟出血以及排便習慣改變,也可令身體貧血,加重疲勞和無力感。
體重無故驟降
癌細胞消耗大量身體能量,而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時,也會使用體內能量;加上大腸癌造成的腸阻塞會改變排便習慣,影響大腸功能,因此大腸癌病患體重往往會變輕。如在短時間內體重無故大幅下降,則要特別留意身體是否有其他異常,甚至有機會患上癌症。
大腸癌的成因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年齡
大腸癌一般發生在40歲或以上人士身上,惟近年有年輕化趨勢
家族病史
若有一位或多位家族成員曾患大腸癌,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或會較高
基因遺傳
- 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 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 / 林奇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 MYH 基因變異相關性瘜肉症(MYH-Associated Polyposis, MAP)
患有其他相關疾病
- 結直腸腺瘤和鋸齒狀瘜肉
- 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慢性炎症性腸病(腸炎)可令罹患大腸癌機率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
- 由解膽鏈球菌引起的心內膜炎和菌血症
- 2型糖尿病
- 曾患其他癌症,如大腸癌痊癒後再復發;或女性曾患卵巢癌、子宮癌或乳癌等
生活習慣
- 夜間工作
- 吸煙
- 酒精攝取量大
- 少運動
- 飲食︰高動物脂肪(如加工肉製品)、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可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 兒童期經歷過腹部放射
如何預防大腸癌?
從日常入手,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以及積極應對「三高」等增加患上大腸癌風險的疾病,已可大大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 多做運動
- 保持充足睡眠及規律作息
- 改善飲食的營養結構,增加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及水果;減低每餐肉類的份量
- 減少攝取或戒除煙酒
- 積極控制或治療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的疾病,例如腸炎、高血壓、糖尿病等
-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如發現瘜肉則及時摘除
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
發現大腸癌症狀,自然要儘速就診進行詳細檢查。不過最理想當然是平日做足檢查,未病先防,或在疾病早期介入。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前稱「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參加人士會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以檢測出糞便內是否含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識別早期大腸癌或相關風險。如發現大便有隱血,參加者將獲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瘜肉演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合資格人士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人士必須符合以下資格︰
- 年滿50至75歲
- 持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
- 已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
- 無大腸癌症狀或大腸癌高風險因素,且不曾於指定期限內進行大腸癌篩查或檢查(參閱下一節「你適合或有需要進行大腸癌篩查嗎?」)
基層醫療醫生會親自接見準參加者,以評估準參加者是否適合參加計劃。
#獲入境或逗留准許而獲簽發香港身份證,而該准許已經逾期或不再有效者除外
你適合或有需要進行大腸癌篩查嗎?
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為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而設,以識別隱性患者及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士,以便他們盡早治療。如參加者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需接受大腸鏡檢查。因此,考慮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人士應先了解個人身體狀況和病歷,再了解自己是否適宜或需要參加計劃。以下人士不適合或不需要進行大腸癌篩查︰
情況 | 原因 |
不適合參加計劃 | |
有大腸癌症狀 | 這類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 |
曾患大腸癌 | |
有患上大腸長期發炎的病歷,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 |
證實患有遺傳性的腸病,或有直系親屬患有此病 | |
有兩位或以上的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 | |
有大腸瘜肉的病歷 | |
不需要參加計劃 | |
過去十年內曾接受大腸鏡檢查,並且結果正常 | 若沒有明顯的家族史,現時本地的專家建議︰ 1. 每1-2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 |
過去五年內曾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並且結果正常 | |
過去兩年內曾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並且結果正常 |
大腸癌篩查流程
大腸癌篩查方法簡易安全,只需在家收集樣本,再交回收集點即可。如測試結果呈陽性或發現瘜肉,即會獲安排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 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到www.ehealth.gov.hk註冊 - 尋找基層醫療醫生
▪ 瀏覽ColonScreen.gov.hk或於辦公時間致電專線熱線 3565 6288,索取已登記醫生名單及聯絡資料
▪ 留意診所展示的計劃標誌 - 約見基層醫療醫生
▪ 診症當日出示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
▪ 由醫生評估是否適合參加計劃
▪ 簽署同意書以登記加入計劃
▪ 獲取參加者資料包,內附大便隱血採便管 - 在家採集大便樣本
- 把樣本交回指定收集點
- 由醫生安排,通知參加者測試結果
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
▪ 留意可否大腸癌症狀
▪ 每兩年再接受測試
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
▪ 再次見醫生
▪ 了解大便隱血測試結果
▪ 轉介接受大腸鏡檢查